海绵状钛检测摘要:海绵状钛检测是评估其物理性能与化学特性的关键流程,重点涵盖孔隙结构、元素纯度及力学性能等核心指标。专业检测需依据ASTM、ISO及GB/T标准体系,采用精密仪器对密度梯度、氧氮含量、压缩强度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,确保材料符合航空航天、生物医疗等领域的技术规范。
参考周期:常规试验7-15工作日,加急试验5个工作日。
注意:因业务调整,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,望谅解(高校、研究所等性质的个人除外)。
1. 孔隙率检测:测定开孔率(30-70%)与闭孔率(≤5%),精度±0.5%
2. 化学成分分析:Ti含量≥99.5%,杂质元素O≤0.15%、N≤0.05%、Fe≤0.20%
3. 表观密度测试:范围0.8-2.5g/cm³,执行三点法测量
4. 压缩强度测试:轴向载荷下屈服强度≥50MPa
5. 显微结构表征:孔径分布20-500μm,连通孔隙占比>85%
1. 冶金级海绵钛块(粒度0.83-25.4mm)
2. 粉末冶金成型多孔钛制品
3. 增材制造用球形钛粉(粒径15-45μm)
4. 钛金属泡沫复合材料基材
5. 医用人工骨替代多孔钛材
ASTM B311:金属粉末表观密度测定标准
ISO 2738:可渗透烧结金属材料密度测量
GB/T 3620.1:钛及钛合金化学成分光谱分析法
ASTM E9:室温下金属材料压缩试验规范
GB/T 5163:烧结金属材料横向断裂强度测定
1. ZEISS Sigma 500场发射扫描电镜:实现1nm分辨率孔隙形貌分析
2. Micromeritics AutoPore V 9600压汞仪:测量4nm-360μm孔径分布
3. Instron 5982万能试验机:200kN载荷压缩性能测试
4. Bruker Q4 TASMAN直读光谱仪:ppm级元素成分检测
5. Quantachrome Ultrapyc 5000气体置换法密度仪:精度±0.03%体积测量
6. Malvern Mastersizer 3000激光粒度仪:0.01-3500μm粒径分析
7. Netzsch STA 449F3同步热分析仪:测定氧化增重曲线
8. Keyence VHX-7000数字显微镜:三维表面粗糙度重建
报告:可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(电子版/纸质版)。
检测周期:7~15工作日,可加急。
资质:旗下实验室可出具CMA/CNAS资质报告。
标准测试:严格按国标/行标/企标/国际标准检测。
非标测试:支持定制化试验方案。
售后:报告终身可查,工程师1v1服务。
中析海绵状钛检测 - 由于篇幅有限,仅展示部分项目,如需咨询详细检测项目,请咨询在线工程师